首页 >> 辉煌70年 >> 70年·印记 >> 记者蹲点见闻

万宝新区筑梦移动互联网产业——湖南首个互联网产业特色小镇蹲点见闻

每天122趟高铁,把这里与全国各地紧紧相连,汇聚着庞大的人流物流;一边是呼啸飞驰的高铁,一边是互联网数据和技术的高速运转。5月16日,记者在娄底市万宝新区“蹲点”,被“隐藏”于娄底高铁南站的240余家互联网应用企业所吸引。这座看似普通的交通枢纽,迸发着信息技术聚变的能量。今年4月29日,湖南省首个集聚互联网产业的特色小镇——“娄底南·联创小镇”在万宝新区正式揭牌。今年有望形成20亿元级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,5年内打造成100亿元级产业园区。徜徉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创新空间,一路发现,一路感叹。大数据分析、区块链技术、海量信息存储,互联网技术与青春激情在这里碰撞;网络电商、文化传媒、平台直播,特色产业与现代创意在这里交汇。从“倒贴寻企”到“大咖云集”,面对传统商贸产业发展不利的困局,万宝新区领会落实省委“创新引领开放崛起”战略,果断转变发展思路,瞄准移动互联网产业,发动“引力波”,持续“放大招”,化闲置为神奇,不仅盘活了资产,而且成功打造出新兴业态的高地。从此,娄底南,不再是一座普通的高铁站,更是一座互联网创新创业的“筑梦小镇”。

08月27日 10:33

田汉故里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见闻:让环保布袋子、菜篮子成为新时尚

2019年,果园镇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,将力争垃圾分类准确率达90%以上。今年前5个月,果园镇低值及有害垃圾回收量近200吨——平均每户农家每月回收6公斤。可回收垃圾量较去年同期增加43.8%,而运送至压缩站的其他垃圾则同比减少了13.73%。垃圾分类让山清水秀的果园镇天更蓝水更清。今年1至5月,果园镇游客量同比增加约20万人次。垃圾分类虽是日常小事,但与天蓝水清有着密切联系。除了硬件建设和制度保障外,居民自主自觉是关键。果园镇连续多年通过下村、下组、下户广泛宣传指导,让全镇2.5万干部群众知道垃圾该怎么分类,坚持按要求进行初分类。居民群众观念变了,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就会改变,这是一条重要经验。作为“三湘第一县”,长沙县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上也奋勇争先。该县以10月30日为时间节点,将实现所有社区(村)垃圾分类全面覆盖。目前已在城区全面铺开“蓝屋”布点,建立了可回收物、有害垃圾收运处置体系。在开展垃圾分类过程中,该县大量“宣传队”和“指导队”活跃在城乡,积极做宣传指导,使天蓝水清的理念,深入到了大家的心中。

08月27日 10:31

逐梦乡土——记桃源县返乡青年朱彪及其“拾捌·创客”团队

翦美霞今年42岁,勤劳肯干,丈夫常年在外务工,她在家打理20亩果园。除了脆桃,园里还种有桑葚、樱桃、猕猴桃等。果实成熟季,她一个人忙不过来。“以前就靠我肩挑手提,把果子拿到集市上去卖,经常卖一半、坏一半。”她告诉记者,如今有“创客”帮忙,自己不再为销路发愁。今年桃子还没卖完,就已收入3万元。翦美霞说的“创客”,是指朱彪和他带领的“拾捌·创客”团队。去年5月,桃源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党建联络员。一群年轻人怀揣梦想,放弃在城市的工作,回到曾养育他们的乡土,当起了党建联络员。不久,在丰禾村党建联络员朱彪提议下,浔阳街道18个村(社区)的党建联络员组建“拾捌·创客”,开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创新创业。在村东头一块荒地前,朱彪向记者讲述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愿景。今年4月,“拾捌·创客”团队决定将各村的荒地利用起来,发展百果园果木种植项目。目前,已与省及常德市相关部门联系,获得了免费果苗供应及培管技术支持。今年下半年,将建设一个高规格的果木种植示范点。以后,将以水果种植为基础,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,带动村民增收致富。年轻人爱闹、爱闯荡。很多人迫不及待从农村走进了城市,而朱彪等人又从城市走了回来

08月27日 10:29

田野里升起新希望——益阳市赫山区发展现代农业见闻

记者在赫山区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蹲点时,跑了7个乡镇,这片区域在当地有一个统称:烂泥湖。这片区域原来洪水多发,十年九涝,沿湖耕种为生的近30万农民苦不堪言。1974年起,原益阳县(今赫山区)政府组织41万劳动大军,不计报酬、不避寒暑、锄挖箕挑,历时4年开干河、辟支渠,建成完整的防洪大堤封闭圈和内外调蓄水利体系,为30万亩农田解除了洪涝之害。40多年来,无数李冬和、李旭芳和高冬生们,用励精图治、艰苦奋斗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的烂泥湖精神,接力在这片土地上转变发展方式,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勠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。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。在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中,奋斗精神千万不能丢。

08月27日 10:25

创新赋能,“智”花绽放 看邵东如何推进产业升级

6月15日至19日,记者在邵东县蹲点,处处感受到浓厚的“创新”气氛,新产品、新技术、新园区、新思路、新市场……产业升级正在快速改变着这个传统的“商贸之县”。去年,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0亿元、规模工业增加值172.8亿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11%、11.4%,增速均居全省第一。在邵东蹲点期间,记者感受最深的是:邵东商人集体回归,造就了产业升级。在邵东招商引资项目中,90%来自回乡邵东商人;产业园区均由回乡邵东商人所建;邵东智能制造研究院、锐科机器人等作为邵东产业升级的“动力源”,也是由邵东商人建设的。“迎老乡,回故乡,建家乡”。40万邵东籍商人,是邵东最大的资源宝库。凭借这一优势,在优化营商环境、完善产业配套前提下,如何更好吸引邵商回流,是邵东发展经济的关键。可以这么说,邵商的未来就是邵东的未来。

08月27日 10:24

把“小微权力”装进“透明笼子”——看涟源市如何有效防控村级“微权力”风险

6月17日,在涟源市白马镇洪泉村的便民服务中心,村民们里三层外三层围着一台自助终端机,正查询村级项目验收报告。两年前,该市通过建立一套规范化的村级权力运行和风险防控体系,把“小微权力”装进了“透明笼子”。“小微权力”现在运转正常吗?干部群众评价如何?6月中旬,记者蹲点涟源市,实地感受改革带来的变化。涟源市隶属武陵山扶贫开发片区,上级财政每年下拨的补助资金种类多、数量大。如何把这些钱花在该花的地方,防止“雁过拔毛”,是对执政者的一大考验。涟源市在这场考验中,表现不俗。采访中,记者感受到:涟源构建的村级微权力风险防控体系,其实并不复杂,关键就在“透明”二字。把“小微权力”装进“透明笼子”,村民、村干部、乡镇干部和市领导对笼子里的权力了如指掌。透明,让村民对村里事务清清楚楚,让干部在履行职权的时候清清白白,让村里的党风政风民风清清爽爽。当人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受到制度的约束和监督,清风之下便难开腐败的“恶之花”。管束权力的制度笼子越透明,笼子里的权力就越规矩。

08月27日 10:22

春岸绿时连梦泽——岳阳县荣家湾镇保护洞庭湖生态见闻

6月的洞庭,潮水奔涌,一碧万顷;岸芷汀兰,郁郁青青。6月22日至26日,记者蹲点洞庭湖畔的岳阳县荣家湾镇,看到湖区生态保护一连串的喜人变化:垃圾分类覆盖全镇13个行政村,5个生态优良的精品屋场和沿G240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初具雏形,植绿补绿达97.72公里。湖区乡亲自觉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,让湿地生态美景逐渐重现。拆掉自家的老房子,为湖区添一片新绿;退养赚钱的猪牛羊,还空气一份清新;痛下决心从头整治,和江豚、麋鹿、候鸟共享湿地之美……古人云:让之有余,争之不足。荣家湾镇,这个曾经靠水吃水的沿湖大镇,如今正为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许多的让步。还河湖以自由,还村野以碧绿,还滩涂以原生。在洞庭湖面前,每一次让步都是一次文明的进步。因为他们深深明白,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与生态和谐相处才是人间正道。

08月27日 10:21

生态高地崛起绿色产业——桂东县“四规合一”促高质量发展走笔

初夏时节,记者蹲点桂东县,强烈感受到当地高质量发展的脉动。一个个生态产业的崛起,得益于该县坚持生态环保、产业、乡村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“四规合一”。通过“四规合一”,做到了产业定位与地区发展共通共促,产业分布与城乡建设共融共兴,产业项目与科学用地共利共赢,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共生共行。要发展还是要生态?以往曾有人将这二者对立起来,似乎觉得追求发展就必然会牺牲生态,而注重生态就肯定会阻碍发展。桂东县的实践证明,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不相矛盾。保护生态环境、发展绿色产业,可以实现更高质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加公平、更可持续的发展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在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过程中,桂东县坚持规划先行、搞好顶层设计,将产业定位、分布及具体项目等与当地资源禀赋、地方发展大局结合起来,在保护中发展,在发展中保护。环境如水,发展似舟。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保护绿水青山、做大金山银山,让广大群众从生态保护中获得更多发展红利,保护生态就会成为千万人的自觉行动,桂东的做法值得借鉴。

08月27日 10:20

打开圆梦通道——自治州帮助残疾人脱贫见闻

残疾人脱贫,一直都是个“老大难”问题。过去,残疾人的生活大多由政府兜底保障,这不仅对政府造成了不小的负担,而且也容易养成残疾人的依赖心理。近年来,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积极探索新途径、新办法, 激发残疾人脱贫的内生动力,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脱贫难题。6月19日至25日,记者在自治州蹲点,通过实地走访,切身感受到了自治州帮助残疾人康复、脱贫、致富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效。对于残疾人而言,没有什么比康复更重要的。“康复下乡、助残脱贫”,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自治州帮助残疾人康复、脱贫、致富的生动实践。自治州充分尊重残疾人的社会地位,积极引导他们回归社会,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在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,自治州残联在服务上下功夫,积极主动帮扶,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,并以典型引路,为他们打开圆梦通道,奏响了一曲曲“身残志不残”的动人乐章。在自治州,大批残疾人非但没有成为社会负担,反而成为了一支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。

08月27日 10:20

每天万只东安鸡“飞”上市民餐桌

进入7月,东安县大街小巷,“国宴东安鸡”“芦洪市东安鸡”等仿古旗帜飘扬,餐饮门店里,快递小哥忙着上门收寄打包好的东安鸡。东安鸡是一道经典湘菜,因起源于东安县而得名,被列为国宴菜谱之一、八大湘菜之首。近年来,东安县积极打造品牌,创新销售方式,使这道原在当地流行的东安鸡,“飞”上了大江南北市民的餐桌。当地餐饮协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,据不完全统计,仅在东安县城,东安鸡线上线下日销售量在1万只以上。记者近日蹲点东安县,探寻这只鸡的走红之道。“酒香也怕巷子深。”东安县农业等部门负责人感慨地说:“过去,东安鸡虽然名声在外,可没有形成产业。”怎么办?县委、县政府通过调查研究,决定借“网”发力。经过精心筹备,2017年6月17日,2017中国东安·东安鸡美食文化旅游日活动开幕。东安县和谐广场上长桌摆成公鸡造型,400余名刀工把食材切块、切片、切丝,1001名厨师大勺翻炒、小火慢炖,香气扑鼻。开幕当天的“千人炒万人尝东安鸡活动”创下“世界最大东安鸡宴”纪录,省湘菜产业促进会向东安县授予“湘菜之首——东安鸡” 牌匾。东安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,上述活动通过“新湖南”、电视、网站等宣传,使东安鸡成了“网红”,

08月27日 10:17